時隔十年之久,鐵礦石市場重現了昔日的光景。據記者了解,中國鋼鐵企業正在削減長期鐵礦石供應合同,轉而尋求價格更低的現貨船貨。而此前中國對鐵礦石似乎永不滿足的需求讓海外的礦商多年來賺得不亦樂乎的時代可能就此結束。隨著鋼鐵需求增長放緩,鐵礦石價格年內下跌了28%。十年來,國際鐵礦石首次供大于求。
經濟放緩需求萎縮
鐵礦石發生的巨變不止于此。據記者了解,鐵礦石價格上周跌破100美元,鐵礦石需求的減少同時伴隨著價格的走低到底是出于何種原因?對此,香頌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量非常大,導致全球各大鐵礦石生產商都在不遺余力增加資本支出來擴大生產規模,加快鐵礦石的生產,也就是說在市場會每年增加幾億噸的產能,但隨著中國現在經濟放緩,地產或者汽車這樣的用鋼大戶的需求也在降低,需求萎縮,更重要的是國家現在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態度,從去年開始,國內對削減產能抓的非常嚴格,今年甚至已經細化到每個鋼廠所在地區要削減多少產能任務的程度。”
而鋼貿商無疑也被卷入到此次鐵礦石的風云突變中,眾所周知,國內鐵礦石的融資貿易礦其實更多的是貿易礦,因為鋼貿商融資的目的主要是進口鐵礦石然后賣給那些下游的鋼企,這就不是融資礦,而是貿易礦。沈萌向記者表示,以鋼貿商為主的融資貿易礦也會因為鐵礦石的價格和需求變化而產生循環的影響。
“鐵礦石的融資貿易礦通常會以鐵礦石作為抵押物在銀行套取融資,如果是在價格上行通道的話,可以不斷進口新的鐵礦去銀行抵押達到融資,而現在處于下行通道,導致抵押物價值不足,一些鋼貿商為了套現,向市場釋放了一批鐵礦石,這樣就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進一步打壓了鐵礦石的價格。”沈萌表示。
利空大于利好
對于此次鐵礦石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影響,業內一分析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降低國內鋼企生產成本,其次降低國內終端用戶的使用成本,導致進口礦向合理價值回歸,不過也會造成國內礦成本競爭力偏弱,抵不過一再下降的礦價,被迫減產甚至停產。”
而國內鋼企在今年一季度的表現并不及格,據中鋼協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數據,鋼企銷售同比下降0.79%,利稅同比下降32.46%;實現利潤為虧損23.29億元,同比減少56.04億元;累計虧損面45.45%,同比增加14.77%。
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無論國內鋼企,還是國外礦業或者投行或者交易所,對未來礦價持有的信心度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礦價真正走向還是取決于需求和中國鋼鐵企業的成本承受能力。礦石的供大于求已經出現,或許現在是鐵礦石商品回歸至其合理價值的開端。成本負荷減輕,可以喘息一下了,算是利好消息”。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對那些海外尋礦的企業來說未必有利。因為未來礦石貶值大企業為了填補海外業務的空白,急于走出去,但何時收回成本,何時賺錢,似乎沒有考慮得太全,從投到產的過程中的數年,這些市場風險很難回避。”
沈萌向記者表示,利好也有,利空更多,“從消費角度來說,主要的鐵礦石消費端都是在國內,國內的消費也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作為融資貿易礦,另一種就是作為生產鋼鐵這一部分存在,這兩部分其實也是受國內的經濟增長的形勢來確定,目前國內鋼鐵產能過剩,而房地產商通過放松限購來支持行業的發展,還有汽車行業,高鐵建設的發展等等這對鋼鐵行業來說都是利好,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利好并不能掩蓋那些更多的利空,直接的證據就是鋼價的不景氣,一直在下跌,現在處于一個很難扭轉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在消費和生產兩端都不利于價格上行。”
沈萌同時表示,鋼企的采購策略也導致此次鐵礦石價格的下跌所帶來的利好打了一個折扣,“鋼鐵公司一般都會提前一個季度或兩個季度來采購鐵礦石,來保證自己的生產不會受到原材料短缺的影響,這樣就可以看出,他們采購鐵礦石時仍處于一個高價位,隨著鐵礦石庫存的消耗在下降,國內的鋼企很少會選擇現貨和期貨的套期保值這種手段,以維護自己原材料的價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