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鋼鐵產業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新常態下,鋼鐵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突出表現在產能嚴重過剩、全行業將長期微利發展、環保壓力愈發沉重、資金斷鏈風險加大四個方面。
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公布了3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的305家鋼鐵企業裝備,合計粗鋼產能11.5億噸。結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信部對過剩產能行業的清理整頓情況,以及申報規范條件企業產能情況,估計我國粗鋼產能在12.5億噸左右。2014年,全國粗鋼產量8.23億噸,占全球比重升至49.4%,但國內粗鋼表觀消費為7.4億噸,同比下降4%,粗鋼產能利用率低于70%。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仍較為突出。
全行業經營極為困難。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鋼鐵全行業經營持續困難。2014年,受鐵礦價格大幅下跌利好影響,行業艱難實現盈利,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5882.07億元,實現利潤304.44億元。其中,鋼鐵主營業務僅實現利潤81.83億元。2014年,全行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85%,處于主要工業行業末游水平。“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盈利水平仍不樂觀。
環保帶來的生存壓力加大。2015年1月1日起,新環保法和新的鋼鐵行業系列標準全面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增加了政府追責、公益訴訟、按日無上限記罰、責任人刑事拘留等舉措,新環保法形成的高壓態勢將長期威懾違法行為。鋼鐵產業是排放大戶,地方政府為謀GDP和稅收等政績而保護企業違法排放的現象將得以堅決遏制,鋼鐵企業環保成本必然增加。
鋼鐵行業新的系列環保排放標準不僅增加了考核指標,更大幅收緊了排放量。其中,鋼鐵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增加了總氮等14項水污染物指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了二口惡英、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指標,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了多環芳烴(PAHs)等15項行業特征污染物指標。新標準將進一步加大企業環保成本。根據有關統計數據推算,全行業噸鋼環保成本或將增加100元以上。
資金斷鏈風險大。近幾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均接近70%的水平,財務費用居高不下。受銀行系統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和鋼貿企業信貸規模影響,銀行提高了鋼鐵行業貸款利率。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共計938.3億元,同比增長20.6%,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部分銀行對企業采取了大額抽貸、壓貸,導致鋼鐵企業資金鏈斷鏈風險加劇。
結合上述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行業發展的實際,我國鋼鐵工業新常態可以概括為“三低一高”,即低增長、低價格、低效益和高壓力。低增長,我國鋼鐵生產消費量將在峰值平臺波動發展、維持低速增長,而且消費的質量和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低價格,嚴重供大于求造成鋼價總體處于低位徘徊。低效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企業經營困難。高壓力,表現為環保和資金高壓力:一是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治理高壓態勢進一步增強;二是資金緊張、融資難的問題仍沒緩解,再加上銀行采取“一刀切”做法,不斷抽貸、壓貸,使企業資金十分緊張。
鋼鐵企業“十三五”發展應關注5方面工作
相對“十二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鋼鐵產業發展的環境已經有了巨大變化,鋼鐵企業制定各自未來5年規劃時必須認清形勢,結合企業實際,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的視野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企業發展戰略,增強規劃可操作性??偟膩砜?,鋼鐵企業“十三五”期間的重點開展以下5個方面的10項工作。其中,前兩方面工作著重解決生存問題,后三方面工作則側重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
達標排放與互融共生
首先是環保達標排放。從行業實際情況看,目前完全達到新標準的企業屈指可數,全行業達標改造投資保守估計也將超過1000億元。面臨新的環保形勢,企業需要變被動為主動,系統地對本企業全流程進行環保診斷,不僅對照新標準,還要參照先進企業經驗,徹底扎實做好此項工作。改造的主要工作包括:除塵器提標改造、燒結煙氣綜合治理改造、轉爐煤氣凈化系統改造、粉塵無組織控制改造、燒結(球團)脫硫改造、廢水治理提標改造等。
其次是與生態環境、與城市互融共生。鋼鐵企業僅僅達標排放尚不能高枕無憂,還需要從與生態環境、與所在城市(城鎮)互融共生的高度做好相關工作。如發揮鋼廠能源轉換功能、消納城市廢棄物,為城市提供清潔能源以及各類社會服務,等等。
低成本制造與提質增效
首先是實施基于全流程的低成本制造。實施低成本戰略是行業經營困難時期所有企業均應高度重視的工作。全流程低成本制造至少應包括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從原料采購到鋼材產品全工序低成本對標挖潛,制定更為合理的采購策略和更加高效低耗的生產工序操作制度;二是開展能源利用和資源利用診斷工作,做到基于全流程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開展全工序工藝流程診斷優化工作,結合品牌及市場競爭力,果斷拋棄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工藝直至裝備;四是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優化考核機制,激發全員工作積極性;五是提高生產效率,各企業參照“十三五”末全行業人均產鋼1000噸的水平開展相關工作。
其次是努力推進提質增效工作。提質增效是企業需要持續重視的工作,鑒于鋼鐵全行業經營困難,“十三五”期間,對大部分企業而言第一項工作將是重點。提高質量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采取一些必要工藝技術創新或小型技改后,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質量,尤其是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二是結合企業發展戰略,投資建設開發新品種、新產品的項目,較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戰略布局與聯合重組
首先是優化企業國內外布局。對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中型鋼鐵企業,根據各自戰略意圖,推進國內外產業布局,既包括生產布局、資源保障布局,還包括深加工、貿易、服務布局。對有意實現全球布局的大型企業集團,或欲實現境外布局的部分企業,建議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積極服從并支持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將是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戰略,鋼鐵企業走出去布局項目是對該戰略的有力支撐。布局項目將獲得我國政府支持,并且由戰略帶動的區域市場需求將有較大增長,給項目建成后的收益預期帶來保障。二是分步穩妥推進。根據各自實際,可以考慮從建設鋼材供應基地開始,逐步推進深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建設適度規模的鋼鐵廠。對市場條件、資金條件及外部條件較優的項目,可以直接建設鋼廠,但首期規模同樣不宜過大。三是園區開發及合作抱團模式走出去。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聚集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積累的成功經驗,可以積極推廣。已經走出去的項目基本上以單打獨斗為主,成效不足。因此,充分總結創新,鋼鐵項目境外布局可以考慮以“工業開發區”模式(產業鏈、產業耦合、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等)推進,同時,與港口、鐵路、電力及金融機構等企業抱團出行。
其次是抓住機遇實施重組。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是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有力抓手,也是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加快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鋼鐵行業較長時期內將微利發展,部分企業和產能將逐步退出,對一些有較強競爭力和實力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抓住機會實施兼并重組。重組模式和范圍可以進一步擴展,以產業鏈為重組方向,包括縱向產業鏈和橫向產業鏈,發揮協同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延伸加工與多元發展
首先是延伸產業鏈,提高鋼材深加工比例。產業鏈延伸是包含上游和下游的雙向延伸,是行業發展大勢所趨,是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尤其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市場背景下更為明顯。有研究表明,目前發達國家鋼鐵企業鋼材深加工比例約50%,我國僅為10%~15%。“十三五”期間,上游原燃料保障體系建設仍是重點工作,但鋼鐵企業境內外投資開發鐵礦、煤炭資源難度加大,對大部分企業而言,向下游延伸是必修課,應著力鋼材延伸加工、提升價值鏈,推動產品由中端向末端、由末端向商品的邁進。
其次是適度發展多元產業。“十三五”期間,鋼鐵多元產業仍是企業發展重點。多元產業的選擇應結合企業實際和區域需求情況科學決策。一是要充分依托主業在冶金技術、設備、資源、人才等優勢,著力開發關聯產業,如工程技術服務、資源綜合利用、冶金設備制造、服務業等。二是積極培育新的多元支柱產業,企業應盡快改變對多元產業副業的固有認識,做出多元產業科學規劃,結合我國鋼鐵產業發戰現狀及面臨的發展環境,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如環保產業、國際外包服務業等。三是積極發展基于電子商務的鋼鐵物流產業。鋼鐵企業原有的電子銷售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低成本、高效率的需要,企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需要進行專業化融合,升級為第三方冶金產品電商平臺,以實現網上貿易、信息資訊、在線融資、資金管理、個性化增值服務等功能,極大地促進并創新鋼鐵物流產業發展。
服務鋼鐵與智能鋼鐵
首先是由鋼鐵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如今,蒂森克虜伯、新日鐵、浦項等世界知名鋼鐵集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鋼鐵生產企業。隨著其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拓展,已經成為優質鋼鐵商品供應服務商,為客戶提供全面鋼鐵材料解決方案。國內部分鋼鐵企業也在積極轉變,寶鋼、鞍鋼等企業已經取得積極成效,但全行業看,仍有較大空間。鋼鐵企業向服務商轉變將是“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排浪式消費已經逐漸退出,個性化消費時代迅速到來,不緊跟市場、不轉變思想的企業將被淘汰。鋼鐵服務商內涵豐富,應包括可以提供個性定制產品、質量異議滿意答復、事前介入聯合開發、整體解決方案等。
其次是兩化融合與智能鋼鐵。兩化融合是智能鋼鐵的基礎支撐,推進智能鋼鐵建設是滿足我國工業4.0總體要求。目前,鋼鐵企業ERP(資源計劃)和MES(制造執行系統)等兩化融合技術已經有較大規模應用,并開始由單項應用項集成整合邁進,寶鋼等企業正逐步向智能化轉型。“十三五”將是智能制造取得快速發展的階段,各企業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重點開展的工作包括繼續完善、集成ERP、MES等系統,發展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術、主體工序智能控制系統、基于網絡平臺的實時生產管理系統、智能決策系統等。(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