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財政部網站公布2015年全年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國企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7%,營業總收入下降5.4%,負債總額同比增長18.5%。
自2003年成立國資委以來,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國有企業利潤下降達25.2%外,2012年國企利潤下降5.8%,2015年是十二年來國有企業出現的第三次利潤下降。
在1月15日舉行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也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放在“十三五”四項目標之首。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十二五”期間,官方強調實現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但是去年以來,官方在“十三五”期間國企目標的表述中,側重強調提質增效和結構性改革。
近4年有兩年利潤下降
自2012年以來,國企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始終在低速區間徘徊。繼2008年之后,2012年國企利潤下降5.8%。雖然在2013年和2014年國企利潤分別增長了5.9%和3.4%,但2015年國企利潤再次下降6.7%。這意味著,在四年時間里,國有企業兩度利潤下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投資減少直接導致國企利潤和營收的下滑。并且,前些年國企依靠規模擴張來實現利潤增長,一旦規模擴張停止,利潤下滑就很嚴重。”
盤點2015年全年數據,1-2月,國有企業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達21.5%。隨后,2015年上半年國企利潤降幅收窄至0.1%,但是進入下半年,利潤降幅再度攀升,前10個月達到9.8%。盡管自去年11月以來,國企利潤降幅有所收窄,但財政部表示“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李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增速下降使原來高增長掩蓋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原來一些快速擴張時的投資項目如今也變成了包袱。例如,過去鋼鐵、煤炭行業憑借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來獲益。這種粗放式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再幻想回到從前只會加速衰亡。”
今年的央企負責人會議,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放在“十三五”時期各項目標之首。對于2016年的工作,此次會議也將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處置“僵尸企業”。
對此,李錦認為,“十二五”期間,政府主要強調國企做大做強、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但是現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結構性改革成為國企頭號任務。
交通化工利潤增幅較大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交通、化工和機械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但是,煤炭、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的最后一個月,煤炭行業摘掉“虧損帽”,實現了扭虧為盈。
李錦看來,鋼鐵、有色、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是國企的核心“出血點”,因此在這些行業加速去產能是國企提質增效的主要著力點。
今年以來的20多天時間里,李克強總理已經為化解過剩產能召開了3次會議。1月4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要求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緊接著,在1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專題會議上,李克強再次要求,抓住化解過剩產能、消化不合理庫存、促進企業降本增效等問題,并且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取得突破。在1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要求在近幾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嚴控新增產能。
1月26日,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經濟轉型論壇”上,李錦表示,此前化解產能中央政府很著急,但是地方和企業不著急,地方幻想其他地方先減。
“國務院提出了更高的去產能目標,接下來各地對于總體壓減鋼鐵產能目標具體分解和實施辦法有望出臺。2016年去產能有望再提速。”李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