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鋼鐵價格大幅下跌后弱勢震蕩調整,成本與價格倒掛的現象沒有根本轉變,效益繼續下滑,虧損面持續加大,建設項目停滯,生產經營困難,形勢十分嚴峻。”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雷平喜近日在公開場合做出上述表述。
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我國鋼鐵行業面臨諸多困難和壓力,需求市場雖有一定提振,但產能仍然嚴重過剩,整體供大于求的矛盾難以扭轉,對此必須有充分認識。
產能過剩是主因
2015年,我國鋼鐵主要下游行業增速放緩,鋼材消費有限,以至35年來首次出現鋼產量下降。鋼鐵企業出現減產、停產現象,甚至個別企業破產,鋼鐵產業遇到真正的寒冬。鋼鐵行業由盛轉衰的宏觀背景是,國民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導致鋼材需求萎縮。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步入緩坡下滑階段,“三駕馬車”接連減速,直接作用于各終端行業。隨著全球經濟持續深度調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下降,用鋼行業增速繼續回落,鋼鐵市場需求不旺。
鋼鐵行業的發展與國家基礎建設以及工業發展的速度關聯性很強,由于我國鋼鐵需求放緩,而且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可以抵消我國市場遲滯的影響,供應過剩的情況正變得愈加明顯。
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過剩產能的困擾,其中最典型的當屬鋼鐵行業,可以這樣說,產能過剩是鋼鐵行業陷入低迷的重要原因。其中,鋼鐵產能過剩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第一,前幾年我國城鎮化、工業化處于快速發展期,構成了鋼材產能快速擴張的基本動力。第二,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雖然早就提出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但這個過程始終沒有徹底完成。過去,鋼材產能擴張與粗放式增長相匹配,一旦鋼材需求發生階段性改變,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暴露出來。第三,在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總體產能規劃失效的影響下,產生了相當一部分所謂的“統計外產能”,加重了產能過剩問題。第四,鋼鐵“僵尸”企業不愿意退出生產,在其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我國各個產能過剩行業,包括鋼鐵行業在內,其產能過剩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隱藏的實質是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因而,過剩產能的退出不是以企業停產、減產乃至關閉就算結束,而是要找到根源,消除弊端,面向未來。事實上,我國鋼鐵行業限產多年,但效果并不明顯。自2008年以來,雖然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化解落后產能矛盾的政策,而始終未能奏效的原因之一,就是顧慮過剩產能集中釋放會有風險。
轉型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但仍然存在下行壓力。拉動我國鋼鐵需求增長的動力正在衰減,導致鋼鐵行業陷入困境,行業虧損面約50%,負債率約70%,國內鋼鐵行業整體生產經營形勢嚴峻,行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從鋼鐵行業的各個特征分析,包括產量、需求、品種、結構等,總體判斷,我國鋼鐵行業的生命周期處于成長階段的后期,處于成長到成熟的盤整期,鋼鐵行業變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目前來看,鋼鐵行業低迷是對前期粗放式發展的修正。當前,我國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加速,企業整合已經破題,節能環保大為改善,鋼材出口大幅增長,鋼鐵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但是,化解產能過剩方式的最佳途徑是加快培養接續產業,在行業變革和企業轉型過程中,領先企業應積極尋求突破,讓競爭力更加凸顯。一是降成本,重新評估鋼鐵全產業鏈,去掉不必要的成本,抓大不放??;二是調整產品結構,注重產品的差別化;三是修筑銷售渠道,培養鋼鐵行業的依賴性客戶;四是改變生產組織模式,從計劃引導型向市場引導型轉變;五是謀出口;六是嚴控資金,提高風險意識。
2016年是我國鋼鐵行業走出困境的關鍵一年,為此,資深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繼續在節能減排、智能制造和國際化戰略上出臺鋼鐵行業相關扶持政策。同時,鋼鐵行業自身需要完善市場機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創建有序競爭、良性互動的行業新生態。我國鋼鐵行業需要盡快適應新常態,真正走出一條符合實際、堅持科學發展的道路,需要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鋼鐵企業要著力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的建設,尤其是要努力實施技術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主動尋求新的市場空間,以化解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