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內不少鋼企仍處于去產能和去杠桿的困境中,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季度數據卻顯示出開春以來基本面及鋼鐵行業復蘇回暖的趨勢。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粗鋼、生鐵、鋼材產量分別為7065萬噸、6020萬噸、9923萬噸,分別同比增長2.9%、2.2%和3.3%。其中,粗鋼和鋼材產量均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粗鋼日均產量則達227.9萬噸,較1-2月份大增12.9%,直逼2014年6月230.97萬噸的歷史峰值水平。
“我的鋼鐵網”資深行業分析師徐向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這是由于節后庫存下降和各地基建、地產回暖等因素共同影響帶來的小陽春行情。
與去年鋼價的跌跌不休相比,今年年初以來,國內鋼鐵市場的行情迎來了一波接一波的反彈。機構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2月15日天津地區銷售的包鋼、河鋼生產的熱卷和螺紋鋼價格為每噸1930元和1840元,而到4月14日,這一價格已漲至每噸2800元和2850元,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里,價格分別上漲了45%和54%。
隨著鋼價持續上漲,國內鋼企大多實現盈利,部分已停產的產能逐漸加快了復產步伐。近期國內唐山港陸等鋼廠全面恢復生產,連剛經歷完破產重整的山西海鑫亦計劃抓住這波行情在五一前點火復產。
分析師王國清認為,目前多數廠商心態比較樂觀,特別是當前市場的低庫存對后期持續反彈也起到較大的支撐作用。
但也有業內專家對大規模停產的產能再次復產表示擔憂,擔心會對全年去產能的目標帶來更大壓力。
“今年以來,通過走訪全國200多家鋼廠時發現,有60多家鋼企已停掉的高爐重新復工。”14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利群在武漢舉行的行業論壇上指出,當前低迷的鋼鐵行業需要鋼價上漲來支撐可持續發展,但價格的回升可能又將導致產量的重新上漲,這與去產能的政策相背離。
事實上,今年2月初,國務院就發布了國家層面《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指導意見》。文 件明確提出,全國要在未來5年內化解過剩鋼鐵產能1億至1.5億噸。但時間過去了兩個月有余,國內各省在執行去產能任務方面,大多仍處于觀望狀態。
4月9日,21世紀經濟經濟報道記者從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主辦的中國鋼鐵規劃論壇上獲悉,4月中旬,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將核定各省的化解產能任務基數。
“現在是全面過剩,生產8億噸,恐怕還得淘汰2億噸產業才能實現合理的產能利用率。”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在論壇上透露,如果按照2014年粗鋼產能11.3億噸計算,化解1.5億噸,則比例大約為13.3%。
于是13.3%則可能成為各省執行去產能的基數,也就是各省份至少要化解各自產能的13.3%才能完成任務。
但也有兩種情況例外,一種是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的省份,另一種是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已經上報并被批復的。這兩種按原計劃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和山東將成為額外加碼去產能的省份。此前2014年6月,河北曾宣布到2020年要控制在2億噸內,也就是要在未來5年內淘汰1億噸產能,這將占據全國淘汰產能任務的三分之二左右。今年,河北還將率先壓減1000萬噸產能,并已經陸續將任務分解到唐山、武安、邯鄲等地。
而山東此前規劃要到2015年底,將全省產能控制在5000萬噸以內。但實際上,目前山東鋼鐵總產能約為8000萬噸,去年實際粗鋼產量6619萬噸。按照此前經過審批的目標,山東省未來還要壓減3000萬噸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