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誕生自蛇口、影響遍及中華大地的響亮口號,至今仍然是深圳沐浴改革春風的一個注腳和側影。
鮮明的改革思維、靈敏的改革觸角、充沛的改革激情、務實的改革動力,就像一粒粒麥種一樣扎根在深圳———無論是占得先機的改革初期,還是面對攻堅克難的改革“深水區”。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中國發展階段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戰略思路,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推動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位深交所人士向記者表示。
下一站,供給側,新的共識與行動正在這里聚焦。
資本市場發展是推動資源效率最大化、激發創新驅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和關鍵舉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戰略任務。
但是,受長期需求控制導向的政策影響,我國資本市場顯著存在著有效供給不足、供給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滿足多元化投融資需求、化解經濟運行風險、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必須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圍繞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切實擴大資本市場有效供給規模,優化供給結構并合理疏導需求,使資本市場在本輪改革中發揮更大、更決定性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供給側改革怎么干、怎么改?我們或許可以先聽一聽來自深圳的答案。
有“去”有“來”股債并用
在采訪中,深交所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記者發現,早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正式提出之前,深交所已經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個領域持續發力,當前已經初見成效。
去產能方面,深市六個涉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上市公司固定資產投資在2013年下降7.16%、2014年下降10.34%的基礎上,2015年進一步下降了1.72%。
去庫存方面,2015年深市非金融上市公司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由2014年末的21.96%降至2015年末的20.55%;六個涉及產能過剩行業上市公司的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已從2012年的14.17%逐年連續下降至2015年末的10.17%。
去杠桿方面,2015年深市非金融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56.61%,較上年下降0.94個百分點,連續兩年下降。
有“去”就有“來”。“三去”的同時,則是有效支持創業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5年迄今,深交所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IPO和增發融資405.9億元。創業板92.89%的上市公司屬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2.42%的屬于戰略新興產業。
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4月30日,深市共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695家,占公司總數的39.35%,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86家、244家和365家,占對應板塊公司總數的17.99%、31.12%和72.42%。
“2015年創業板平均研發強度為4.84%,其中戰略新興產業公司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5.92%,遠高于深市2.44%的平均水平。創業板504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9.7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25.29%,業績表現可圈可點,有力地提振了投資者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信心。”深交所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
具體到微觀操作,交易所層面的一項工作就是積極推動產業并購,支持上市公司轉型升級。數據顯示,2015年,深市上市公司已披露方案的重大資產重組385起,其中同行業或上下游產業整合型并購占比過半;實施完成的重大資產重組252起,比上年增長83.94%,并購交易金額4127.38億元,同比增長110.17%。
深交所人士向記者介紹稱,分行業看,購買方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最為活躍。另外,為規范推進產業并購,深交所加強相關培訓工作,目前已舉辦15期上市公司產業并購研討班,覆蓋了深市95%的上市公司。
除了股市,交易所債市也是一個重要的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深市已發行的固定收益產品中,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品94只,融資963億元;支持文化教育產業的44只,融資約192億元;支持中小微企業的達到391只,規模合計754.87億元。
固定收益產品已經成為深交所多渠道服務實體經濟的通道,截至2016年6月15日,深市涉及綠色行業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共有10只,融資規模總計142.02億元;深市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發債共有135只,融資規??傆?033億元。
市場化改革對癥下藥
這些不同側面、不同指向的調整、變化,源于同一個清晰的邏輯與目標。“資本市場在促進資本形成、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助推創業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交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交易所可以緊緊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推進市場化改革,同時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全面提升資本市場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去產能、去庫存方面,深交所認為從嚴監管與積極引導相結合,消除冗余供給,優化供給結構。
一是排查、清理僵尸企業,嚴控重組上市,嚴格落實退市制度要求;二是完善重組承諾履行專項核查制度,抑制市場炒作,推動市場資源流向實體經濟;三是嚴控募集資金投向,限制資金進入產能過剩行業;四是引導產能過剩行業上市公司有序轉型,積極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擴大有效供給;五是支持上市公司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積極輸出優勢產能,開拓海外市場。
去杠桿方面,積極發展多層次股票市場,促進企業資本形成。一是壯大主板、中小企業板,加快創業板改革發展,提升公司上市融資能力;二是規范發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區域性股權市場,支持小微企業股權融資;三是發展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拓寬創業創新企業股權融資渠道;四是簡化境內企業境外融資核準程序,支持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降成本方面,進一步便利企業運用資本市場融資,全面降低融資成本和融資費用。“一是穩步推進發行價格的市場化,提高審批效率,減少融資不確定性;二是規范證券中介機構執業行為,清理整頓不合理的收費,降低融資中介費用。三是推進債券市場發展,降低企業債權融資成本。”深交所人士稱。
補短板方面,則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服務新興產業和創業創新企業作用,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深化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大力支持互聯網、生物醫藥、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創業創新企業掛牌上市;二是發展固定收益市場,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領域的服務力度;三是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和境內外并購向產業鏈高端環節發展,擴大有效供給。
創業板先行增量改革
全面鋪開,干貨滿滿。不過,在深交所這盤棋中,仍然有一個特色鮮明的抓手和突破口,那就是創業板———以深化創業板改革為突破,推進增量改革、精準發力,盡快擴大資本市場有效供給。
“加快創業板發行對全市場沖擊較小,而且能夠改善創業板估值現狀,降低市場風險。我們建議進一步突出創業板特色,恢復創業板單獨發行通道,適當加快創業板新股發行,加大對創業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深交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自2009年啟動以來,創業板已經逐步成為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聚集地,“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了深化創業板改革的任務。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16日,創業板正常在審企業279家,平均股本規模約8500萬股,平均融資額為2.4億元,總融資規模約670億元,融資總額及平均融資額均不大。
另一個方向是設立創業板專門層次。這一方向曾經在2014年初提出過,并一度引發了市場各方不少期待。深交所向記者表示,結合當前市場形勢,建議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整體框架內,針對創新特色鮮明、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企業,在提高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的基礎上,在上市條件、發行審核、持續監管、中介機構責任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差異化制度設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快滿足對接資本市場的需要。
此外,可適時推進新三板企業向創業板轉板試點。201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結構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到要研究推出新三板企業向創業板轉板試點。
“轉板機制有利于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也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完善的客觀要求。建議盡快出臺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的試點。”深交所人士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