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電行業推進實施超低排放之后,污染物排放大戶鋼鐵行業也開始進入超低排放倒計時。
12月22日,由中國環境報主辦的“鋼鐵行業推進超低排放治理大氣污染技術研討會”召開,旨在探討鋼鐵行業綠色發展路徑和實用技術,促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雖然超低排放改造的文件尚未出臺,但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已勢在必行。一些企業已率先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的探索。對它們而言,成本無疑是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已經完成超低排放升級改造的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鋼鐵)副總裁高一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現超低排放后,企業的成本肯定會出現明顯增加:一部分是一次性投入,中天鋼鐵做的550平方米燒結機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投資1.5億元;另一部分是常態化投入,每噸燒結礦的成本要增加17~18元。
但高一平強調,通過超低排放會促進鋼鐵行業兼并重組,行業中會釋放出更多的產能,有利于提升行業發展空間。
鋼鐵行業超低排放進入倒計時
在71%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2018年5月,環境部發布《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明確新建(含搬遷)鋼鐵項目要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水平。到2020年10月底前,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具備改造條件的鋼鐵企業,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2年底前,珠三角、成渝、遼寧中部、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烏昌等區域基本完成;到2025年底前,全國具備改造條件的鋼鐵企業力爭實現超低排放。
上述征求意見稿要求,燒結機頭煙氣、球團焙燒煙氣在基準含氧量16%條件下,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時均值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其他污染源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時均值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50、150毫克/立方米。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節能環保中心主任劉濤認為,雖然鋼鐵行業環保工作近10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污染物噸鋼排放量降幅達到60%以上,但由于我國鋼產量太大,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在全部工業行業中分別排名第三、第三、第一,因此仍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
加強鋼鐵行業污染防治已經勢在必行,多位鋼鐵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雖然國家對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的時間表尚未正式出臺,但留給企業進行改造的時間并不多,行業內也基本上是參照征求意見稿中的時間指標來推進超低排放改造的。
實際上,河北省已經率先出臺時間表。今年9月,河北省公布《鋼鐵工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該標準將于2019年1月1日實施,要求現有企業自2020年10月1日起執行;新建企業自標準實施之日起執行。
其中,燒結機頭(球團焙燒)煙氣在基準含氧量16%條件下,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別為10、35、50毫克/立方米;其他工序(轉爐一次煙氣、鋼渣處理、廢酸再生除外)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別為10、50、150毫克/立方米。
不難看出,該標準與征求意見稿中的標準一致。
高投入仍是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與現行的國家特別排放限值的標準相比,征求意見稿中的標準更為嚴格,因此對企業而言,超低排放帶來的成本上升,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難題。
中天鋼鐵是行業內較早進行超低排放的鋼鐵企業之一,也是江蘇省首家實現超低排放的鋼鐵企業。據了解,其全集團綜合污染物排放總量較改造前下降了16%。
但是,改造的成本也不容小覷——中天鋼鐵一臺550平方米燒結機脫硫脫硝升級工程,投資就高達1.5億元。高一平介紹,要達到超低排放指標并不容易,除了一次性投入以外,關鍵是常態化超低排放運營費用會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比如550平方米燒結機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改造后,每噸燒結礦的成本要增加17~18元,這將是長期的成本。
一位鋼鐵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與火電相比,由于鋼鐵行業產生的煙氣中污染物濃度更高,因此實現超低排放要投入的成本也會更高。在超低排放改造上,一些小型鋼鐵企業可能會因為難以承受而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風險。
對于這一可能的變化,高一平認為這恰恰可能是規范行業發展的機遇。如果一些企業承受不了超低排放改造的資金壓力,這些企業就會自主調整或兼并重組,超低排放越來越規范的過程中也會逐步釋放鋼鐵產能,對環保表現好的鋼鐵企業而言,將會是難得的發展機遇。
高一平表示,鋼鐵市場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市場價格回升很快,這得益于國家采取去產能、打擊地條鋼、取締不合法的鋼鐵產能等一系列措施。環保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也凈化了市場,調整了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
不過市場上對超低排放改造的積極性仍然存在冷熱參半的現象。作為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的技術支持單位之一,江蘇愛爾沃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超低排放改造的投入成本較大,鋼鐵企業都要算經濟賬,目前真正完成改造的企業還不算多,從接觸的企業來看,主要還是以發達地區的企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