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是鐵礦石多頭的狂歡節。
12月11日,鐵礦石主力合約期貨價一度突破千元大關,漲到1042元/噸,創上市以來最高價,一個多月漲幅接近30%。同一天,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達160.7美元/噸,漲幅較年初超過70%。
鐵礦石價格的“瘋狂”飆升,讓中國鋼鐵業焦慮不安。12月13日,某大型鋼企期貨部負責人李磊(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鐵礦石的接連漲價鋼企承受不起。通常1噸半左右的鐵礦石才能夠出1噸的鐵水,還需要焦炭等爐料,而鋼材的漲幅跟不上成本漲價,疊加人力、財務成本,自然虧損。
“據測算,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已上漲60%,但鋼材價格漲幅不到10%。”12月12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屈秀麗在2020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表示,鐵礦石價格高位不斷攀升,預計后期鋼鐵行業虧損面將擴大,不利于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12月10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鋼鐵企業召開鐵礦石市場座談會,與會企業認為鐵礦石價格上漲已偏離供需基本面,資本炒作跡象明顯。一致呼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證監會采取有效措施。
自12月14日交易時起,大連商品交易所針對鐵礦石期貨I2105合約交易限額舉措將落地,這是繼12月3日后第二次針對該期貨合約下達的交易限額令。
鐵礦石為何瘋漲?
“從鐵礦石自身基本面來講,國內持續旺盛的基建、制造業需求,鋼廠對鐵礦石等生產原料的需求亦隨之水漲船高。”12月12日,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鐵礦石全球供應持續收縮背景下,供需錯配的矛盾日益激化,進而助推礦價節節攀升。
從需求端來看,鋼企對鐵礦石的需求確實在加大。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全國粗鋼產量8.74億噸,同比增長5.5%;生鐵產量7.42億噸,同比增長4.3%。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測算,今年粗鋼產量將突破10億噸,比去年增長約5%。
從供應端看,12月14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李新創回復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全球鐵礦石供應偏緊。
按照李新創提供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淡水河谷粉礦產量2.2億噸,同比減少3.5%,球團產量2256萬噸,同比減少30.3%;FMG產量1.3億噸,同比減少4.58%;BHP產量1.93億噸,同比增長7.3%;力拓產量2.6億噸,同比增長1.5%。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1月,中國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鐵礦石)9815萬噸,月環比減少859.2萬噸,降幅8.05%,10月份為降幅1.66%。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外礦山的經營效率降低,但并非開采能力下降,運轉周期加長,但供應量非常充足。只是鋼企買礦意愿強烈,透支著鐵礦石上漲行情。”李磊認為,鐵礦石供應端并沒有出現問題。
總體來看,1—11月,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73億噸,同比增加1.06億噸,增幅11%。
在李磊看來,鐵礦石價格短期的瘋狂拉升透露著炒作意味。
“需求是一方面,更準確說是國內外資本看到了這種需求的增長,借機炒作。”李磊說,這種炒作很難被界定,參與炒作的企業或機構可以說自己是正常套期保值。
李新創則坦言,鐵礦石定價機制過度依賴普氏指數等工具,存在小樣本決定大樣本市場定價、定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此外,投機交易過度參與期貨市場,在鐵礦石市場出現真假難辨的消息時,助推了價格的大幅波動。
12月6日,中鋼協表示,近期鐵礦石價格大漲偏離供需基本面,存在貿易商招標異常助推指數上漲、期貨市場臨近交割月多頭逼倉等人為制造市場緊張行為,呼吁相關監管部門介入。
12月以來,大商所對鐵礦石期貨監管頻頻出手,不僅發布市場風險提示函,調整交易保證金水平和交易限額,還就定期調整品牌升貼水及增設可交割品牌公開征求意見。
建信期貨研報總結認為,四季度以來鐵礦石價格大幅走高,其中包含供需基本面、資金面、消息面、下游利潤、宏觀經濟預期以及游資等因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李磊擔憂道:“近兩年國有資本重新介入鐵礦石和鋼材貿易領域較深,其資金成本優勢,也是支撐黑色系商品市場價格重要因素,但是隨著國有資本成為市場資金的主要提供者,一旦鐵礦石或鋼材等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引發市場恐慌,恐重現2012年鋼貿崩盤的故事。”
鋼企盈利難度加大
盡管助推鐵礦石瘋漲的原因繁多,主因更是有所爭議。但其價格之高,已然扼制住鋼企命運的“咽喉”。
按國家海關總署的數據,2010年前11個月,中國共進口鐵礦石10.73億噸。這意味著鐵礦石價格每噸增加10美元,中國每年新增進口成本就超過100億美元。而這些也將化作中國鋼企的成本,吞噬著鋼企的利潤。
從李新創提供的數據來看,2020年6―9月鋼協統計會員企業鋼材利潤分別為340元/噸、312元/噸、314元/噸、326元/噸,虧損企業戶數分別為9個、6個、5個、13個,同時段鐵礦石價格維持在高位(漲幅約20%),鋼材價格漲幅有限(漲幅約6%),鋼鐵企業實現穩定經營,利潤保持相對平穩水平。
“近兩三個月,鐵礦石價格的飆升及煤炭、焦炭等其他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不斷侵蝕鋼廠的利潤,一部分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已大幅下降,虧損經營的鋼企增多。”李新創表示。
李新創稱,從大宗原燃料價格變化對鋼材成本影響看,近兩個月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17.5%,受此影響每噸鋼材成本約上漲10%,而同期鋼材價格漲幅僅為5.5%,成本上漲幅度遠超價格上漲,估計因鐵礦石等大宗原燃料價格大幅上漲,鋼鐵企業每噸鋼材約有100元利潤受到擠壓。
12月10日,寶鋼股份發布2021年1月出廠價,核心產品較上月全面上調。其中,熱軋、普冷、厚板、鍍鋅和彩涂分別上調400元/噸、500元/噸、300元/噸、500元/噸和400元/噸。
李磊坦言,即使鋼企產品漲價也不能覆蓋成本壓力,因為產品價格也不能盲目上漲,在合理區間內的價格調整并不能抵擋鐵礦石的瘋漲。
分析師預計,短期內鐵礦石價格大概率仍將保持高位強勢運行。不過隨著年關將近,天氣又逐漸嚴寒,下游工地施工節奏有望由北向南逐步放緩,制造業需求亦可能因春節因素而出現回落,中期來看,供需矛盾一旦緩和,鐵礦石價格有大起大落風險。
“在目前鐵礦石大幅上漲局面下,鋼鐵企業很難采取有效措施大幅降低成本,建議可多用國內礦、減少高價位采購、合理利用金融對沖工具等一定程度降低采購成本。”李新創坦言。
“不斷提高國內廢鋼資源利用率,積極推動廢鋼進口政策的改革落地,盡可能地擴大鋼鐵生產所需的鐵元素替代資源儲備。”分析師建議,還要有意識地對海外礦山進行中長期投資與布局,為鋼鐵生產原料的供應安全保駕護航。(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