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鋼材價格處于高位。隨著鋼鐵“雙控”政策的實施,產量呈現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7月份,我國粗鋼日均產量279.97萬噸,為2020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值,環比下降10.53%;生鐵日均產量235.0萬噸,環比下降7.0%;鋼材日均產量358.1萬噸,環比下降11.0%。與此同時,部分鋼材價格出現小幅下跌。
“目前,鋼鐵行業保供穩價沒有壓力,今年鋼企利潤很高上半年因為疫情帶來的海運緊張(鐵礦石及原材料進口)運輸在逐漸緩解,期貨市場也在回歸理性,國內項目資金趨緊,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如果未來需求難以放量,鋼價可能還有回調空間。”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銷基本平衡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7月,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共生產粗鋼7006.03萬噸、同比下降5.61%,粗鋼日產226.00萬噸、環比下降8.26%;生產生鐵6191.74萬噸、同比下降4.92%,生鐵日產199.73萬噸、環比下降6.22%;生產鋼材6701.10萬噸、同比下降5.27%,鋼材日產216.16萬噸、環比下降9.77%。
另據8月19日公布數據,當周,螺紋鋼社會庫存為712.89-711.57萬噸,環比增加1.32萬噸或0.19%,前一周該數據為環比減少6.77萬噸或0.94%,庫存由降轉升。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全球經濟依然受到疫情影響,尤其是德爾塔毒株在歐美迅速蔓延,同時波及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而且對我國的威脅仍然存在。7月初的全面降準及時補充了當時市場資金流動性緊缺的情況,但由于國內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三個方面:出口增速邊際放緩、投資增長后勁不足、居民消費整體復蘇程度有限,使得當前的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固和不平衡的特性。
“7月份主要經濟增長數據普遍放緩,基建投資大幅減速;房地產投資從銷售、開工、施工、資金來源各個層面展露出疲態。房地產數據表現尤其弱勢,銷售面積下滑意味著房地產開發企業現金流收緊,新開工面積連續4個月同比下降,意味著新增需求減弱,房地產對鋼材需求的支撐作用減弱。”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鋼材期貨大跌,鐵礦石重挫,表明市場形成對需求走弱的一致性預期。整體市場處于供需雙弱格局,產銷基本平衡。
大宗商品價格趨降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份PPI環比數據來看,PPI上漲0.5%,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6%,漲幅擴大0.1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由上月下降0.2%轉為上漲0.1%,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0.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0.1%。在專家看來,這表明前期大宗商品市場保供穩價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同時疊加糾正運動式減碳的后期政策,葛昕預計,到三季度,國內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將呈現明顯的高位下降態勢。
從7月份的主要金融數據來看,整體呈現明顯的收縮狀態,7月當月人民幣新增貸款額、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及狹義貨幣(M1)同比增速均已經達到了今年以來的最低值,而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也呈現動態調整的態勢,表明央行對于貨幣投放的程度呈現一定的前瞻性。
“短期來看,疫情暴發以來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規模巨大,不僅增加通脹壓力,而且催生資產價格泡沫,使得金融市場走勢與實體經濟相背離,脆弱性加大。而且全球供需錯配仍然存在,通脹上升是否會持續尚有待觀察,中國央行對于貨幣投放的前瞻性調整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通脹預期,尤其是對于高企的國內鋼材價格來說,將呈現一定程度上的壓制效果。”葛昕表示。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關部門在執行限產,如果市場向好,而鋼鐵限產,保供穩價有可能矛盾。下一步,市場走勢關鍵要看政策如何更好處理這一矛盾。(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