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最大規模的鋼鐵工業體系,主體工藝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新發展能力和產品質量與服務均顯著提升,但發展進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期間經歷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下行歷程。
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鋼材價格逐步市場化以來,鋼鐵行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五次典型的下行歷程,成因與應對措施各有側重,但都經受住了考驗,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筆者就五次典型的下行歷程成因和應對措施進行分析,以期對當前正處于第六次下行周期的鋼鐵行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圖1 1990年以來我國鋼材價格綜合指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CISA、CMISI。說明:2000年及以前的數據為估測數據。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五次典型下行成因與應對分析
第一次下行(1993年7月-2001年12月)
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價格秩序重構、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不規范競爭,疊加亞洲金融危機和進口沖擊,鋼材價格持續下跌。
90年代初,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經濟高速增長甚至出現過熱,1993年經濟過熱達到高峰,超過60%的投資增速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長,行業保持高盈利態勢,全年利潤總額高達290億元,掀起地方和民營資本投資鋼鐵熱潮。同年,鋼材價格“雙軌制”終結開啟了市場定價模式,原燃料和鋼材價格暴漲暴跌,國家開始加強宏觀調控。
1994年隨著宏觀調控效果逐步顯現,同時冶金工業部決定鋼鐵發展由規模擴張向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步降溫,鋼材需求增長放緩,價格開始回落趨穩,行業效益小幅下滑,全年利潤264億元。前期快速增加的鋼鐵投資逐步釋放,其中不乏大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鋼鐵市場呈現出需求降溫但產量繼續增長的局面,供大于求矛盾逐漸顯現,鋼鐵行業由鋼材數量短缺逐步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發展,競爭加劇,價格下行,行業效益持續下滑,到1997年行業利潤只有23億元。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全球,鋼材需求銳減,價格走低,日韓低價出口鋼材沖擊國際市場,進一步加劇我國鋼材價格下行趨勢,供求矛盾進一步激化,全行業處于虧損邊緣,全年行業利潤只有9億元。
我國采用擴大內需以及采取適當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舉措,積極有效應對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初,國家冶金工業局遵照國務院和國家經貿委的部署,做出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決定。但是,在鋼鐵行業大規?,F代化升級以及民營企業蓬勃興起的背景下,結構優化效果顯著而總量控制影響有限,產量繼續保持增長。2000年隨著國民經濟重新走上快速增長軌道,鋼材需求旺盛推動價格回升,2001年下半年受“911事件”和入世后進口增長沖擊影響,鋼材價格再次較大幅度下跌,綜合價格指數降至2001年末的75.03,但行業已經開始盈利并逐步上行。
在此期間,我國鋼鐵行業現代化升級、自主創新和管理提升加速,以寶鋼為代表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相繼組建,并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和管理模式,推動企業運行實現精干高效發展;以連鑄為中心的六項關鍵共性技術相繼開發并在全行業推廣應用;以全國深入學習邯鋼為代表的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對標挖潛降本增效力度加大,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一批集體所有制鋼鐵企業轉制,鋼鐵企業主輔分離、減人增效步伐加快,生產效率提升。
第二次下行(2005年4月-2006年1月)
鋼鐵投資過熱導致低水平產能快速擴張,國內鋼材需求增速不同步,鋼材價格大幅下降。
2002年開始,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鋼材產品一度供不應求,鋼材價格大幅攀升(平均上漲20%以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鋼鐵行業出現了1994年度以來的首次全行業盈利。豐厚的利潤與回報吸引社會各方資本紛紛進入鋼鐵行業,再次興起鋼鐵投資熱潮,2002-2004年,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分別為45%,125%和34.3%,產能迅速增加。然而,同期高速增長的鋼材需求仍顯不足,供求失衡風險快速累積,并于2005年暴發。中鋼協首次表示,鋼鐵生產的總體產能已經由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轉向產能過剩,產能增長過快與需求增速不足的矛盾成為當時鋼材價格大幅下滑的關鍵因素,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由2005年4月的139.14下降到2006年1月的93.34,降幅達32.9%。2005年行業仍保持盈利,全年實現利潤1274億元。
2006年,全球經濟穩步增長,內需充足外需旺盛。同時,國家相繼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關于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等文件,對緩解前期累積的供需矛盾起到積極作用,同期鐵礦石長協價上漲,成本上升和需求增長共同推動鋼材價格上漲。全行業實現利潤1699.5億元,增長30%以上。
第三次下行(2008年8月-12月)
國際金融危機引發需求不振,觸發供需失衡,疊加成本支撐下移,鋼材價格下行。
2006-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超預期,鋼鐵行業效益大幅提升,產能規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重創全球經濟,全球GDP增速下降至2.07%,我國GDP增速也下降至9.65%。內需回落外需疲軟,鋼材需求大幅下降,觸發了本輪供需失衡。同期,鐵礦石價格暴漲暴跌,年初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60%-80%,引發鋼材上漲預期,企業盲目大量進口高價鐵礦石,導致成本高企、資金緊張等問題。后期因進口鐵礦石量遠超實際需求,港口鐵礦石庫存高企,鐵礦石現貨價格與長協價嚴重倒掛,鋼材價格失去成本支撐迅速下跌。此外,企業為應對下行壓力競相壓價,加劇市場波動,全行業開始虧損,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由7月的最高點162.26下降到12月末的103.30,下降幅度達36.34%。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11月國家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效拉動了國內用鋼需求。2009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包含鋼鐵產業在內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推動各行業逐步走出低谷。其中《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產業集中度,規范行業流通秩序等應對措施。
在此期間,國內鋼鐵行業企業在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方面取得明顯進展,鞍鋼營口鲅魚圈鋼鐵基地一期工程、京唐曹妃甸鋼鐵基地一期工程、邯鋼邯寶鋼鐵基地相繼建成;寶鋼重組韶鋼、廣鋼組建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柳鋼組建廣西鋼鐵集團,唐鋼、邯鋼聯合重組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萊鋼聯合重組山東鋼鐵集團。此外,鋼鐵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改造、降本增效、新產品開發等系列攻關,提升產品質量、種類和降低生產成本。
第四次下行(2011年9月-2015年12月)
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競爭加劇,市場運行陷入低迷,鋼材價格持續大幅下跌。
盡管在一系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驅動下,我國鋼鐵工業與經濟保持同步恢復,2009年實現反轉,全年鋼鐵行業實現利潤554億元(中鋼協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利潤總額,下同),利潤率2.43%。但前期過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推動多行業產能加速擴張,明顯高于同期需求增速。“十二五”時期,國外市場持續保持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眾多行業面臨供過于求的困境,而鋼鐵行業尤為凸顯,經濟效益大幅下降,企業大面積虧損。產能尤其是低效產能過剩、需求收縮、競爭加劇、原燃料價格下跌等是導致當時鋼材價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2011年2月的最高點136.31波動下行至2015年12月的最低點54.48,降幅高達60.03%,當年全行業虧損847億元。
2013年、2015年,《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對鋼鐵、電解鋁、船舶行業違規項目清理意見的通知》相繼發布,行業進一步開展淘汰落后、打擊違法違規鋼鐵產能等工作,并積極推動沿海鋼鐵基地建設、城市鋼廠搬遷、轉型升級等調整工作,鼓勵有條件企業開展兼并重組,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規范行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隨著鋼鐵工業發展趨緩,企業擴大產能意愿明顯減弱,更多企業積極開展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市場形勢倒逼部分競爭力弱的企業逐步退出。面對低迷的市場需求和不斷下行的鋼材價格,鋼鐵行業逐步取得產能過剩共識,開始進入由規模增長轉向品種質量提升的發展階段。2016年,為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印發《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正式拉開了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序幕,為“十三五”行業企業實現脫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五次下行(2018年11月-2020年4月)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經濟下行,出口回落,疊加新冠疫情突發,鋼材價格震蕩下跌。
2016年以來,鋼鐵行業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工作,通過三年時間完成壓減過剩產能1.5億噸以上,全面出清“地條鋼”1.4億噸。鋼鐵行業2016年當年實現扭虧,2017年利潤大幅增長至1906億元,利潤率上升至5.47%。伴隨著設備升級、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鋼鐵產能利用率大幅提高并推動鋼鐵產量繼續增長,供給過剩壓力不斷累積。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鋼材出口持續下降,同時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鋼材消費增速減慢,11月份進入需求淡季疊加環保限產力度減弱,鋼材價格開始回落,但仍保持7.2%的利潤率,全年實現利潤2851億元。
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紅利逐漸退出,經濟增速趨緩導致需求減弱,鋼材價格進一步下行。同時鐵礦石、廢鋼等主要原材料價格卻普遍上漲,成本壓力上升,行業效益持續下滑,利潤率下滑至4.57%,全年實現利潤1890億元。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全球需求萎縮,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行,鋼材價格指數降至2020年4月的低點96.62,與2018年8月的高點122.98相比降幅達21.43%,但行業仍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全年實現利潤2074億元。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一攬子穩經濟政策逐步發力,內需穩步回升,疊加國際上供需錯配形成的旺盛出口需求,2020年4月我國鋼鐵行業運行實現V型反轉,并于2021年再次刷新行業效益歷史新高,全年實現利潤3524億元,利潤率回升至5.08%。
縱觀上世紀90年代以來鋼鐵行業歷次典型下行歷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每一次下行都是鋼鐵供需失衡的體現。一個周期內大都要經歷需求增長加速、價格和利潤率上升、產能快速擴張并超過需求增速,供需矛盾不斷累積并導致失衡,行業開始下行??梢?,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且基本都是在行業上行期間加速累積,在下行期間集中顯現。
每一次下行都會受到鐵礦石、煤焦等原燃料成本波動的嚴重影響。一個周期內,前期鋼材市場預期良好,原燃料價格不斷上漲,并進一步助推鋼材成本和價格雙升, 后期市場供需失衡,鋼材價格下行,呈現出高成本、低利潤的行業運行態勢。
每一次下行行業深層次矛盾都會顯現并加重下行影響。深層次矛盾主要有產業集中度低、話語權不足、產業鏈延伸不夠及違規建設等,這些矛盾在行業上行期往往不被重視,不斷累積并持續影響行業發展,成為下一次行業下行的隱患。
每一次下行行業發展都會受到沖擊,同時也取得一定程度的進步。期間,政府、行業企業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如布局調整、技術創新、管理優化、轉型升級、兼并重組、產業鏈延伸等,鋼鐵產業競爭力也因此不斷增強并為下一次上行提供動能。(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