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下午,3家中型鋼貿企業老總結束假期返回西安。飛機一落地,他們中間領頭的王總就給《中國冶金報》記者打來電話:“我們商量好了,今年聯手干,全面進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狀態……”此前記者約王總采訪正趕上他乘坐飛機去外地過年,春節假期一過,他就迫不及待地要開始籌劃企業的轉型新思路。
《中國冶金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像王總他們這樣趁著農歷春節假期深刻地反思轉型、創新、生存、商機的鋼貿商并不在少數。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愿意結束各自10多年“單打獨斗”的經營歷程?對未來的發展路徑他們又有何思考?
多重之困
伴隨鋼鐵產能的增長,鋼鐵產業銷售鏈布局有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鋼廠、鋼貿商和用戶的聯系,由以前的三點一線發展到了多條線。不管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環境,都不再偏向于鋼貿商。鋼貿行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已瀕臨滅亡。“靠傳統的現貨貿易已經越來越難賺錢了,賣1噸鋼材也就十幾塊錢甚至幾塊錢的利潤,有可能還倒貼錢。”“利潤越來越薄,只能靠增加出貨量來維持。”鋼貿商們如此說。
西北地區管材銷售大戶林君,10多年前自建了一個管材市場,5年前還租賃了一個中型鋼材市場,期望通過資源整合和更多商戶加盟,實現管材和建筑鋼材的統一采購。“以此從鋼廠爭得更多話語權,讓鋼材價格由市場說了算。同時,借助于電子商務的手段,讓用戶從網上就能買到產品。”林君表示。在市場價格動蕩不定的情況之下,這樣的規劃讓人充滿遐想。不過,真正實施起來困難不少。特別是鋼貿企業規模參差不齊,總體呈現散、亂、小的特點,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在鋼鐵行業處于虧損和微利的常態下,鋼貿企業重新洗牌不可避免。”他說。
在林君看來,與10年前相比,目前的鋼貿企業處于一種極為尷尬的地位———不僅上游鋼廠頗為強勢,下游用戶也同樣“惹不起”。鋼材緊俏時,鋼貿商從鋼廠拿貨必須提前打款,這是鋼廠定的死規矩,但“打了款也不一定能拿到貨”。林君無奈地說:“有時鋼廠停產,匯過去的錢拿不回來,貨也沒有了。上游的資金風險幾乎完全轉移到貿易商身上。”同時,鋼廠還進一步加大了直銷直供力度,直銷比例不斷加大,鋼貿商作為“中間蓄水池”,所發揮的作用日益減小。下游的墊資也同樣令鋼貿商頭疼。“每年年終都有業務員住在廠家等著要錢,看人家臉色。”林君告訴記者。
在微利時代、過剩時代、轉型時代、網絡時代,鋼貿商靠傳統“低吸高拋賺差價”的經營模式已經很難盈利了。針對現階段的生存困境,不少鋼貿商認為,銀行貸款與鋼價低廉是其面臨的兩大問題。有些鋼貿商甚至自嘲,曾經被銀行奉為“座上賓”,如今卻成為“眼中釘”。西安也有鋼貿企業偷偷將公司名稱中的“鋼鐵”、“鋼貿”字樣撤去。西安一家大型鋼貿交易市場,也從曾經一鋪難求的火熱景象,變得空空蕩蕩、冷冷清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商戶沒有續簽門面房。
脫困之道
如今鋼材市場所處的大環境改變了,鋼鐵產能過剩,供大于求成為一種常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給鋼材貿易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鋼貿企業去創新,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在服務上下功夫,在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中創造自身的價值。特別是當下不少鋼廠已經進入到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狀態中,預示著鋼廠內部調整結構有轉型的趨向。鋼貿商如果能及時與之對接、應變,或能發現一方新天地。因此,鋼貿商應主動轉型,擴大自己的業務范圍,增加附加值。
“對于鋼貿行業來說,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鋼貿商張劍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未來鋼貿企業的發展將呈現出大型化、多元化、專業化、電子商務化等特點,因此鋼貿企業要做好轉換角色的準備,從單純貿易商向服務商轉變,從單功能運行向多功能集成轉變,從一般貿易商向專業服務提供商轉變。“應該注意的是,轉型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定。”張劍解釋說,“比如,小型鋼貿商缺乏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持,貿然搞加工,即使費勁搞起來,也可能面臨規模小、無客戶的尷尬。因此,鋼貿商要由貿易商向服務商轉型,必須在產業鏈上找準定位,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差異化經營,培育核心競爭力。”
張劍分析道,隨著成本越來越高,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以及資金壓力和傳統的三點一線渠道不順暢,鋼廠會進一步加大直銷力度,其優勢是資金結算和周轉加快,中間成本下降,主控市場份額擴大。直銷在鋼廠銷售比例中的份額越大,鋼貿商越會被擠壓,被迫退出鋼市的概率越高。
“沒有消失的行業,只有消失的企業,關鍵是誰率先變革、率先突破。”張劍表示。比如,當下也是鋼貿商“渠道為王”的時代。鋼貿商處在鋼廠和終端用戶之間,應該摒棄博行情的思想,轉而強化增值服務和風險控制。(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