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發布的一份經濟報告指出,在中國勞動力數量和外部環境等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啟動新動能,未來五年中國潛在增長率在基準情況下可達6.5%至6.6%。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等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會1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鳳良代表課題組發布了論壇主報告《全球技術進步放緩下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構建》。
報告指出,中國近期應著力于實現七大新動能的轉換:以技術前沿創新代替技術模仿、以人口質量紅利代替人口數量紅利、以技術創新導向的民間資本設備投資取代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農業現代化和深度工業化代替原來數量擴張為導向的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以攀升國際價值鏈的新型開放和提升國內居民消費水平取代外需的數量擴張、以城市群一體化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代替簡單數量增加的城市化、以新一輪結構性改革紅利提升原有改革紅利。
報告認為,以技術前沿創新代替技術模仿在新動能的構建過程中將起到引領作用。據歐盟調查,在企業2014年到2017年的研發投資預期中,僅有以半導體、3D打印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硬件和設備制造行業較預期的研發投入有所上升,而在其他領域,例如制藥和生物技術等,企業都預計將減少研發投入。從創新產出即專利申請情況來看,當前最有前景的技術領域還是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領域中,電氣與光學設備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大。通過模擬發現,電氣與光學設備的技術向前沿靠近10%,國內生產總值將比原來多增長0.29%。
劉鳳良表示,實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轉換,更加需要深入推進新一輪的結構性改革。除了重塑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外,還需要改革金融領域,改革要素市場,提升勞動投入質量,進一步強化產品標準和市場監管,建設高效能國家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