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HIsmelt與未來的HIsmelt
HImelt技術在中國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功,最新的數據顯示,日產量、月產量、累積產量均創新高。2016年第一次試車至2018年4月份,停機后檢查核心爐體耐材未發現破壞性損傷,簡單檢修后將會立即進入生產。
外方在澳洲建設HIsmelt示范工廠過程中,一直貫徹數字化工廠戰略,力求對工廠各區域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最大的自動化。在冶金礦山首次開發使用三級工藝計算模型,從DCS系統每秒鐘提取8000多個關鍵數據進行工藝計算分析,通過嚴格的數學模型計算優化工廠生產。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成熟,該計算模型還會進一步得到應用和擴展,并最終實現對工廠的閉環控制。工廠將實現更加自動化和無人化。
基于HIsmelt技術的專有性和獨特性,HIsmelt將建設成為一個從工廠硬件到軟件的系統化生態,當工廠數量進一步增多,工廠與工廠之間的數據相會實現互聯互通共享,通過統一的數據平臺進行計算分析,任何工廠生產效率的提高都能夠分享給兄弟項目。這些海量數據的積累分析,HIsmelt將會不斷升級換代。HIsmelt集群化的發展也將對現行原料供應體系提出挑戰,高磷高鋁鐵礦和鋼鐵廠廢棄物正在被現場使用,噴吹煤甚至部分動力煤粉已近證明能夠用于生產,即將進行的是釩鈦磁鐵礦冶煉以及稀有金屬提取的生產試驗。鋼鐵行業將能夠逐步脫離對現行標準下優質鐵礦石的依賴并為冶金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100多年前,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從國外購買技術、中國建廠生產產品,中體而西用之,舍其本求其末,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21世紀的今天,互聯網方興未艾,但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實質是龐大的中國市場,“中體西用”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最近炒得火熱的中興事件就是給我們敲響警鐘——最核心的技術依然不在國內,中國依然處于世界產業鏈上較低端的一環。
HIsmelt知識產權盡歸中方所有。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在知道如何運營控制的同時,更應該追溯其本源,將基礎研究的數據、基本理論、核心工藝參數和設備控制牢牢掌握,讓其更加大型化和智能化,形成中方牢不可破的核心技術。
從“0到1”的階段是痛苦的,如今的HIsmelt技術,承前啟后、中西合璧,實現了穩定順行,這是中國和世界冶金礦產行業的一個巨大進步。隨著HIsmelt技術日趨成熟,新項目會不斷涌現,單體工廠的產能將進一步提高,年產能200-400萬噸的工廠已經有詳細圖紙。
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外方最終轉讓出HIsmelt技術之前,美國的投資人對該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準備在美國建設第二座商業化工廠,如果事情順利發展,中國將向美國輸出HIsmelt冶金技術,為美國的就業和基礎建設做出貢獻,也為冶金行業走出去又添一筆重彩。
文章摘自:軋鋼之家